「大寧皇帝制書
門下:徐州刺史謐,承派咸池,分輝扶景。錫圭前寵,纂周典之親賢;磬石今隆,高漢朝之子弟。機彩明悟,神情峻拔,雅量夙成,宏才早著。儒庠教胄,適資於下帷,蕃郡理人,允求於別乘。衣冠就秩,宜頒列位之榮,井賦開疆,仍茂承家之業。可并州刺史、兵部侍郎。」
彭城徐州刺史官署,從洛陽前來宣詔的內侍扶起刺史王謐:「恭賀王公北遷并州,待燕國一滅王公便能入京成為宰輔了!」
「多謝黃門吉言,請待為回奏陛下,臣感念陛下提攜之恩,定會替大寧替陛下盡忠職守!」王謐命人將制書奉上香案,然後請宣詔的黃門落座。
黃門面白無須,嗓子卻沒有普通內侍那般尖細,還留存著陽剛與些許渾厚:「陛下甚為賞識使君,且未忘當年你曾獻計破荊州之功,此番大封群臣未能得封恐怕就是要你去前方多立戰功回朝之後陛下才能賞賜厚爵。」
當年桓石虔兵敗後逃回江陵,徐宗文與諸葛侃兵分兩路直取襄陽、江陵,身在建康的王謐向徐宗文建言桓石虔自負放縱,莽撞無禮,有勇無謀,可效仿魏武破徐州擒呂布故事收買其帳下,亂其軍心,使其禍起蕭牆而首尾難顧,則江陵城唾手可得!
此計不成可兵分兩路,一路經由武昌先攻南郡,圍困江陵,一路北上江夏攻襄陽,襄陽、江陵一破,則荊州其餘諸郡必將束手來降!
徐宗文二策皆取其一,既兵分兩路又用反間計,而且進兵神速,先是令錦衣衛收買了司馬閻振、校尉吳仲,在中兵參軍晏謙、趙統等人裡應外合之下迅速攻破江陵城,其後荊襄諸郡陸續來降,傳檄而定!
「為天子分憂解難此乃為人臣之本,臣豈敢邀功?」王謐明白這一切都是北伐軍驍勇善戰和徐宗文運籌帷幄之功,他只不過是帳前獻策,並未出甚力。
「使君謙虛了,總而言之,陛下對你寄予厚望,你要好自為之。」
「多謝黃門提點,臣定當不負陛下信任!」
王謐調任并州刺史,擔任徐州刺史長史多年的沈穆夫便被徐宗文破格提拔為新任徐州刺史,但並未加將軍號。
半月之後,王謐進京朝覲大寧天子謝恩,入洛陽城當夜他先去了三司使郭裳府中拜見。
望著府門外鎏金的「敕建梁國公府」六個墨黑大字製成的匾額,王謐心中頗有感慨地踏進了郭府。
郭裳見了王謐的拜帖,吩咐門房不得疏忽,自己也一身錦袍在府中正廳等候。
「下官拜見計相!」遠遠的王謐就開始施禮,郭裳長身而立也面帶微笑拱了拱手:「稚遠兄多禮了!」
王謐今已三十有九,而郭裳與徐宗文同歲,皆生於晉興寧三年,比王謐小六歲。
「子衿兄如今身居高位,禮不可廢啊!」到了近前,二人落座,談起了昔日往事。
原來當年郭裳還在建康擔任侍御史時便與王謐有所交集,二人經常在清談集會中相遇,且二人都只是表面奉行老莊周易之道實則傾心於儒學,後來便結為好友。
時移世易,王謐當時已經升為黃門侍郎,而郭裳依舊在御史台碌碌無為,自從郭裳被徐宗文招攬之後遠赴北方,二人這十數年間便未曾謀面。
「世人皆言王與馬共天下,當年的王氏子,如今不也成了我大寧朝的一方封疆大吏?」郭裳滿是戲謔的調侃著王謐。
王謐出自琅琊王氏,王謐之父是前尚書僕射、中領軍王洽,王謐的祖父丞相王導正是王與馬共天下的主角,如今的琅琊王氏家主、尚書令王珣則是王謐的堂兄,他們兩個是同一個祖父的堂兄弟。
琅琊王氏雖說今非昔比,但在南渡士族之中那也是首屈一指,不讓他人。
「哈哈哈!那都是從前的舊事了,王榭大族依靠天子恩澤才能留存至今,王氏子弟自然應當竭盡才能報答天子的知遇之恩。」
郭裳輕笑道:「稚遠兄此番入京來小弟舍下恐怕不是敘舊這麼簡單的吧?」
王謐正色對答道:「子衿兄果然銳利!此次愚兄入京一為入宮拜謝天子賞識拔擢之恩,其二正是有求於子衿兄。」
「不知稚遠兄有何難言之隱竟然有求於小弟?」郭裳很是好奇。
「子衿兄,愚兄聽聞陛下欲三年滅燕,所以至今沒有找回鄭國公。」
「不錯,兵部尚書到彥之早前上奏三月之內出兵滅燕,後為工部尚書薛贊所勸阻,方才有了我大寧朝。」
「原來如此!」王謐捏著鬍鬚,頷首道: 「并州乃我朝之邊境,北與魏代接壤,東與燕國交界,西面又有鐵弗部劉衛辰在側,形勢錯綜複雜,愚兄想問一問若是子衿兄主政將如何治理其地?」
在這位昔日老友面前,郭裳也不隱瞞了,他侃侃而談道:「陛下在開國之前便在江左、司洛及關中各地施行屯田、度田之策,其收效甚廣。小弟如果所料不差陛下接下來會在各州郡推行此策,增強國力,以求全力一統天下,早日完成大業!」
「稚遠兄到任之後務必要囤積糧草軍械供應北伐將士,多多與大司馬接洽,只有你們二人齊心協力方能早日攻滅燕國。」
「陛下將你調任并州,為的就是希望你能與大司馬多加配合,陛下這是在給你建功立業的機會。」
「多謝指教。子衿兄不愧是天子身前的寵臣,果然見識非凡,愚兄今夜前來確實受益良多!」
郭裳笑著搖了搖頭:「非也,非也!此等小事稚遠兄怕是早已知悉如今不過是借小弟之口說出罷了!」
「呵呵呵」
舊友相會自然是志趣相投,無所不談,王謐也乾脆就在郭裳府中借宿了一晚
翌日,徐宗文在宣室殿內單獨召見了王謐,果然如郭裳所言,徐宗文授予王謐專斷之權,命他在并州各郡立刻施行度田、屯田之令,鼓勵百姓屯田,繼續民力。
因國朝初建,多地官署人員空缺,當月,徐宗文下詔求賢。
大寧皇帝詔令:致化之道,必於求賢,得人之要,在於徵實。頃雖屢存賁帛,無輟翹車,而駿骨空珍,真龍罕覯。豈才之難遇,將舉或未精;且人匪易知,取不求備。
瑰琦失於俗譽,韜晦嘆於後時,宜其博詢州里,明揚幽側,使管庫無遺,邁軸咸舉。
其諸州郡有抱器懷才不求聞達者,命所在長官訪名奏聞,武勇者具言謀略,文學者指陳藝業,務求實用,以副予懷。一筆閣 www.pinbige.com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76s 3.807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