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第五倫王莽劉秀 第371章 馮衍

    測試廣告1

    面對侯芭的擔憂,第五倫沒直接回答,只對王隆道:「文山且說說,夫子當年為何厭惡今文經學?」

    王隆應諾:「大王說過,漢武獨尊儒術,其實是讓百家歸一。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當是時間也,五經學派尚且還能相互爭鳴,大一統、華夷之辯、大復仇,都於現實政治有所裨益。」

    「可百多年後過去了,今文經學已不復昔日進取,而是暮氣沉沉,博士老儒們沉迷於鑽研字句,除了經、傳以外,衍生的家法、師法日益繁瑣,動輒上百萬言。與其他學派還以鄰為壑,高築壁壘。這一點,夫子和劉歆都曾痛斥批駁過。」

    「但漢家取士,居然是從這樣一群人中挑選,精通五經成了晉升之資。經學博士們做了三公九卿後,又試圖從微言大義中按圖索驥,將古時制度隻言片語,在治國時還原,漢末政治焉能不敗壞?」

    第五倫頷首,確實如此,在出題「漢家氣數已盡」時,他也和王隆等人討論過「國家怎麼變成這個樣子」的話題,前車之覆啊,焉能不鑒。

    單從意識形態上說,漢朝後期的治國思想整個歪了。從漢元帝到漢平帝,半個世紀裡,出身宿儒的朝廷大臣除了爭權奪利,最熱衷的就是改制復古,把皇帝都忽悠瘸了,將秦制視為原罪,承秦制的漢家王霸制度也有罪!

    這可不行,必須改!但改革卻只浮於表面,諸如丞相改名大司徒、御史大夫改名大司空。

    亦或是在漢朝皇帝要保留幾個祖廟上反覆鬥爭,爭了幾代人,終於有了成果,砍掉幾座廟,卻因為漢平帝生病,擔心是祖宗不高興,又改回了最初的模樣。

    好像這麼一改,王朝末期的種種弊端就能迎刃而解,祖宗就會保佑漢朝萬世一系。

    當然,在這些事遭到掌權外戚阻撓而擱置時,清流們就想當然認為:「國家日益敗壞,是因為王道復古還不夠徹底!」

    就跟後世「之所以中東混亂,是因為民主不夠徹底」一套邏輯。

    王隆斥責起劉歆來毫不留情:「劉子駿本與夫子是同路人,也厭惡今文經學做派,抨擊博士們分文析字,煩言碎辭。但他的辦法是興古文經,考證儒家經典的原意,結果越做越古,成了新的學閥。到頭來,仍是標立新經,爭立學官。」

    於是就有了王莽、劉歆合作後,轟轟烈烈的改制,來了一場中原之春,先把大漢改沒,又把新朝改滅了。

    第五倫接過話說道:「但夫子卻不同,夫子推薦孔子,言仲尼之道猶四瀆也,經營中國,終入大海,師兄一定記得這句話。」

    侯芭頷首:「夫子遵循的是五經本原,希望能合五經之學識,為現世所用,而非鑽研字句。」

    第五倫拊掌:「然也!夫子說過,孔子聖道在古時有楊、墨之學塞路,多虧了孟子辭而辟之,前路方才暢通。」

    「然而如今的五經博士,竊自比孟子,實則他們才是塞路者!彼輩售偽而假真、羊質而虎皮,甚至忘了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肆意用讖緯之學來曲解五經!」

    作為朋友,劉歆和揚雄就在此分道揚鑣,劉歆想用古文與今文競爭,引回正道。

    而揚雄覺得不管古文今文,經學已經徹底忘了孔聖初心,倒不如立足於五經之根源,來建構新的經學體系。

    說白了,兩個老頭都想做新聖,只是走的路數不同罷了。

    「如此,夫子才效仿《論語》作《法言》,模仿《易》而作《太玄》,乃是要象孟子那樣掃除塞路者,為聖人之道往前走開闢道路。」

    第五倫看著二人,深情地說道:「夫子中道薨殂,剩下的事,便要由吾等來完成。」

    「如今新莽覆滅,太學博士名聲掃地,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兩派互相攻訐,各言其是,使天下士人莫知所從,正好慢慢將其掃除!」

    這就叫趁你病,要你命,若非要等到天下大定,反對勢力抱團才來干,面臨的阻力只會更大。

    第五倫會對五經學派溫水煮青蛙,老博士們不是在苦苦哀求希望能讓五經入卷麼?可以!兩年後的下一次文官選拔,就給他們兩道題,十分的份額。

    然而卻只考經,不考傳,默寫個原文即可,那亂七八糟的家法、師法就不必學了。順便讓古文經、今文經為以誰為標準繼續撕,第五倫會時不時挑撥離間,好分而治之。

    如今的五經學問,幼童拜師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乃是士人們一踏進去,這一生就得交待在其中的職業。第五倫不欲徹底廢黜,只把它變成區區選修課,為了分數要通讀五經,但不求甚解也能應試。

    第五倫道:「既然是要除去塞路者,這滿路的荊棘,焉能只靠學問潛移默化?而沒有刀斧開道?是故時不時,余也要依靠政令強推一些事,想來師兄應能領會余的苦心了。」

    侯芭最早追隨揚雄,對揚子之學的掌握最紮實,第五倫所言,確實是老師的心愿,這才鬆了口氣。

    他還暗暗責怪自己:「就怕魏王會曲解夫子的學問,看來是我擔心多餘了!」

    但侯芭的擔憂確實並非多餘,第五倫今日的話半真半假,他確實要用揚雄的學問打擊五經,但卻根本不打算事後,讓揚子之學,成為新的官方思想!

    ……

    是夜,三人把酒言歡,說的多是過去在宣明里的趣事,沒有再談學術與政治。

    送二人離開後,第五倫卻靠在榻上,喝完醒酒湯後,喃喃自語:

    「老師啊老師,不是我輕蔑你,只是《法言》與《論語》之間,確實有差距,大概差了一整本《孟子》吧……」

    面對侯芭的擔憂,第五倫沒直接回答,只對王隆道:「文山且說說,夫子當年為何厭惡今文經學?」

    王隆應諾:「大王說過,漢武獨尊儒術,其實是讓百家歸一。當是時間也,五經學派尚且還能相互爭鳴,大一統、華夷之辯、大復仇,都於現實政治有所裨益。」

    「可百多年後過去了,今文經學已不復昔日進取,而是暮氣沉沉,博士老儒們沉迷於鑽研字句,除了經、傳以外,衍生的家法、師法日益繁瑣,動輒上百萬言。與其他學派還以鄰為壑,高築壁壘。這一點,夫子和劉歆都曾痛斥批駁過。」

    「但漢家取士,居然是從這樣一群人中挑選,精通五經成了晉升之資。經學博士們做了三公九卿後,又試圖從微言大義中按圖索驥,將古時制度隻言片語,在治國時還原,漢末政治焉能不敗壞?」

    第五倫頷首,確實如此,在出題「漢家氣數已盡」時,他也和王隆等人討論過「國家怎麼變成這個樣子」的話題,前車之覆啊,焉能不鑒。

    單從意識形態上說,漢朝後期的治國思想整個歪了。從漢元帝到漢平帝,半個世紀裡,出身宿儒的朝廷大臣除了爭權奪利,最熱衷的就是改制復古,把皇帝都忽悠瘸了,將秦制視為原罪,承秦制的漢家王霸制度也有罪!

    這可不行,必須改!但改革卻只浮於表面,諸如丞相改名大司徒、御史大夫改名大司空。

    亦或是在漢朝皇帝要保留幾個祖廟上反覆鬥爭,爭了幾代人,終於有了成果,砍掉幾座廟,卻因為漢平帝生病,擔心是祖宗不高興,又改回了最初的模樣。

    好像這麼一改,王朝末期的種種弊端就能迎刃而解,祖宗就會保佑漢朝萬世一系。

    當然,在這些事遭到掌權外戚阻撓而擱置時,清流們就想當然認為:「國家日益敗壞,是因為王道復古還不夠徹底!」

    就跟後世「之所以中東混亂,是因為民主不夠徹底」一套邏輯。

    王隆斥責起劉歆來毫不留情:「劉子駿本與夫子是同路人,也厭惡今文經學做派,抨擊博士們分文析字,煩言碎辭。但他的辦法是興古文經,考證儒家經典的原意,結果越做越古,成了新的學閥。到頭來,仍是標立新經,爭立學官。」

    於是就有了王莽、劉歆合作後,轟轟烈烈的改制,來了一場中原之春,先把大漢改沒,又把新朝改滅了。

    第五倫接過話說道:「但夫子卻不同,夫子推薦孔子,言仲尼之道猶四瀆也,經營中國,終入大海,師兄一定記得這句話。」

    侯芭頷首:「夫子遵循的是五經本原,希望能合五經之學識,為現世所用,而非鑽研字句。」

    第五倫拊掌:「然也!夫子說過,孔子聖道在古時有楊、墨之學塞路,多虧了孟子辭而辟之,前路方才暢通。」

    「然而如今的五經博士,竊自比孟子,實則他們才是塞路者!彼輩售偽而假真、羊質而虎皮,甚至忘了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肆意用讖緯之學來曲解五經!」

    作為朋友,劉歆和揚雄就在此分道揚鑣,劉歆想用古文與今文競爭,引回正道。

    而揚雄覺得不管古文今文,經學已經徹底忘了孔聖初心,倒不如立足於五經之根源,來建構新的經學體系。

    說白了,兩個老頭都想做新聖,只是走的路數不同罷了。

    「如此,夫子才效仿《論語》作《法言》,模仿《易》而作《太玄》,乃是要象孟子那樣掃除塞路者,為聖人之道往前走開闢道路。」

    第五倫看著二人,深情地說道:「夫子中道薨殂,剩下的事,便要由吾等來完成。」

    「如今新莽覆滅,太學博士名聲掃地,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兩派互相攻訐,各言其是,使天下士人莫知所從,正好慢慢將其掃除!」

    這就叫趁你病,要你命,若非要等到天下大定,反對勢力抱團才來干,面臨的阻力只會更大。

    第五倫會對五經學派溫水煮青蛙,老博士們不是在苦苦哀求希望能讓五經入卷麼?可以!兩年後的下一次文官選拔,就給他們兩道題,十分的份額。

    然而卻只考經,不考傳,默寫個原文即可,那亂七八糟的家法、師法就不必學了。順便讓古文經、今文經為以誰為標準繼續撕,第五倫會時不時挑撥離間,好分而治之。

    如今的五經學問,幼童拜師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乃是士人們一踏進去,這一生就得交待在其中的職業。第五倫不欲徹底廢黜,只把它變成區區選修課,為了分數要通讀五經,但不求甚解也能應試。

    第五倫道:「既然是要除去塞路者,這滿路的荊棘,焉能只靠學問潛移默化?而沒有刀斧開道?是故時不時,余也要依靠政令強推一些事,想來師兄應能領會余的苦心了。」

    侯芭最早追隨揚雄,對揚子之學的掌握最紮實,第五倫所言,確實是老師的心愿,這才鬆了口氣。

    他還暗暗責怪自己:「就怕魏王會曲解夫子的學問,看來是我擔心多餘了!」

    但侯芭的擔憂確實並非多餘,第五倫今日的話半真半假,他確實要用揚雄的學問打擊五經,但卻根本不打算事後,讓揚子之學,成為新的官方思想!

    ……

    是夜,三人把酒言歡,說的多是過去在宣明里的趣事,沒有再談學術與政治。

    送二人離開後,第五倫卻靠在榻上,喝完醒酒湯後,喃喃自語:

    「老師啊老師,不是我輕蔑你,只是《法言》與《論語》之間,確實有差距,大概差了一整本《孟子》吧……」

    面對侯芭的擔憂,第五倫沒直接回答,只對王隆道:「文山且說說,夫子當年為何厭惡今文經學?」

    王隆應諾:「大王說過,漢武獨尊儒術,其實是讓百家歸一。當是時間也,五經學派尚且還能相互爭鳴,大一統、華夷之辯、大復仇,都於現實政治有所裨益。」

    「可百多年後過去了,今文經學已不復昔日進取,而是暮氣沉沉,博士老儒們沉迷於鑽研字句,除了經、傳以外,衍生的家法、師法日益繁瑣,動輒上百萬言。與其他學派還以鄰為壑,高築壁壘。這一點,夫子和劉歆都曾痛斥批駁過。」

    「但漢家取士,居然是從這樣一群人中挑選,精通五經成了晉升之資。經學博士們做了三公九卿後,又試圖從微言大義中按圖索驥,將古時制度隻言片語,在治國時還原,漢末政治焉能不敗壞?」

    第五倫頷首,確實如此,在出題「漢家氣數已盡」時,他也和王隆等人討論過「國家怎麼變成這個樣子」的話題,前車之覆啊,焉能不鑒。

    單從意識形態上說,漢朝後期的治國思想整個歪了。從漢元帝到漢平帝,半個世紀裡,出身宿儒的朝廷大臣除了爭權奪利,最熱衷的就是改制復古,把皇帝都忽悠瘸了,將秦制視為原罪,承秦制的漢家王霸制度也有罪!

    這可不行,必須改!但改革卻只浮於表面,諸如丞相改名大司徒、御史大夫改名大司空。

    亦或是在漢朝皇帝要保留幾個祖廟上反覆鬥爭,爭了幾代人,終於有了成果,砍掉幾座廟,卻因為漢平帝生病,擔心是祖宗不高興,又改回了最初的模樣。

    好像這麼一改,王朝末期的種種弊端就能迎刃而解,祖宗就會保佑漢朝萬世一系。

    當然,在這些事遭到掌權外戚阻撓而擱置時,清流們就想當然認為:「國家日益敗壞,是因為王道復古還不夠徹底!」

    就跟後世「之所以中東混亂,是因為民主不夠徹底」一套邏輯。

    王隆斥責起劉歆來毫不留情:「劉子駿本與夫子是同路人,也厭惡今文經學做派,抨擊博士們分文析字,煩言碎辭。但他的辦法是興古文經,考證儒家經典的原意,結果越做越古,成了新的學閥。到頭來,仍是標立新經,爭立學官。」

    於是就有了王莽、劉歆合作後,轟轟烈烈的改制,來了一場中原之春,先把大漢改沒,又把新朝改滅了。

    第五倫接過話說道:「但夫子卻不同,夫子推薦孔子,言仲尼之道猶四瀆也,經營中國,終入大海,師兄一定記得這句話。」

    侯芭頷首:「夫子遵循的是五經本原,希望能合五經之學識,為現世所用,而非鑽研字句。」

    第五倫拊掌:「然也!夫子說過,孔子聖道在古時有楊、墨之學塞路,多虧了孟子辭而辟之,前路方才暢通。」

    「然而如今的五經博士,竊自比孟子,實則他們才是塞路者!彼輩售偽而假真、羊質而虎皮,甚至忘了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肆意用讖緯之學來曲解五經!」

    作為朋友,劉歆和揚雄就在此分道揚鑣,劉歆想用古文與今文競爭,引回正道。

    而揚雄覺得不管古文今文,經學已經徹底忘了孔聖初心,倒不如立足於五經之根源,來建構新的經學體系。

    說白了,兩個老頭都想做新聖,只是走的路數不同罷了。

    「如此,夫子才效仿《論語》作《法言》,模仿《易》而作《太玄》,乃是要象孟子那樣掃除塞路者,為聖人之道往前走開闢道路。」

    第五倫看著二人,深情地說道:「夫子中道薨殂,剩下的事,便要由吾等來完成。」

    「如今新莽覆滅,太學博士名聲掃地,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兩派互相攻訐,各言其是,使天下士人莫知所從,正好慢慢將其掃除!」

    這就叫趁你病,要你命,若非要等到天下大定,反對勢力抱團才來干,面臨的阻力只會更大。

    第五倫會對五經學派溫水煮青蛙,老博士們不是在苦苦哀求希望能讓五經入卷麼?可以!兩年後的下一次文官選拔,就給他們兩道題,十分的份額。

    然而卻只考經,不考傳,默寫個原文即可,那亂七八糟的家法、師法就不必學了。順便讓古文經、今文經為以誰為標準繼續撕,第五倫會時不時挑撥離間,好分而治之。

    如今的五經學問,幼童拜師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乃是士人們一踏進去,這一生就得交待在其中的職業。第五倫不欲徹底廢黜,只把它變成區區選修課,為了分數要通讀五經,但不求甚解也能應試。

    第五倫道:「既然是要除去塞路者,這滿路的荊棘,焉能只靠學問潛移默化?而沒有刀斧開道?是故時不時,余也要依靠政令強推一些事,想來師兄應能領會余的苦心了。」

    侯芭最早追隨揚雄,對揚子之學的掌握最紮實,第五倫所言,確實是老師的心愿,這才鬆了口氣。

    他還暗暗責怪自己:「就怕魏王會曲解夫子的學問,看來是我擔心多餘了!」

    但侯芭的擔憂確實並非多餘,第五倫今日的話半真半假,他確實要用揚雄的學問打擊五經,但卻根本不打算事後,讓揚子之學,成為新的官方思想!

    ……

    是夜,三人把酒言歡,說的多是過去在宣明里的趣事,沒有再談學術與政治。

    送二人離開後,第五倫卻靠在榻上,喝完醒酒湯後,喃喃自語:

    「老師啊老師,不是我輕蔑你,只是《法言》與《論語》之間,確實有差距,大概差了一整本《孟子》吧……」

    面對侯芭的擔憂,第五倫沒直接回答,只對王隆道:「文山且說說,夫子當年為何厭惡今文經學?」

    王隆應諾:「大王說過,漢武獨尊儒術,其實是讓百家歸一。當是時間也,五經學派尚且還能相互爭鳴,大一統、華夷之辯、大復仇,都於現實政治有所裨益。」

    「可百多年後過去了,今文經學已不復昔日進取,而是暮氣沉沉,博士老儒們沉迷於鑽研字句,除了經、傳以外,衍生的家法、師法日益繁瑣,動輒上百萬言。與其他學派還以鄰為壑,高築壁壘。這一點,夫子和劉歆都曾痛斥批駁過。」

    「但漢家取士,居然是從這樣一群人中挑選,精通五經成了晉升之資。經學博士們做了三公九卿後,又試圖從微言大義中按圖索驥,將古時制度隻言片語,在治國時還原,漢末政治焉能不敗壞?」

    第五倫頷首,確實如此,在出題「漢家氣數已盡」時,他也和王隆等人討論過「國家怎麼變成這個樣子」的話題,前車之覆啊,焉能不鑒。

    單從意識形態上說,漢朝後期的治國思想整個歪了。從漢元帝到漢平帝,半個世紀裡,出身宿儒的朝廷大臣除了爭權奪利,最熱衷的就是改制復古,把皇帝都忽悠瘸了,將秦制視為原罪,承秦制的漢家王霸制度也有罪!

    這可不行,必須改!但改革卻只浮於表面,諸如丞相改名大司徒、御史大夫改名大司空。

    亦或是在漢朝皇帝要保留幾個祖廟上反覆鬥爭,爭了幾代人,終於有了成果,砍掉幾座廟,卻因為漢平帝生病,擔心是祖宗不高興,又改回了最初的模樣。

    好像這麼一改,王朝末期的種種弊端就能迎刃而解,祖宗就會保佑漢朝萬世一系。

    當然,在這些事遭到掌權外戚阻撓而擱置時,清流們就想當然認為:「國家日益敗壞,是因為王道復古還不夠徹底!」

    就跟後世「之所以中東混亂,是因為民主不夠徹底」一套邏輯。

    王隆斥責起劉歆來毫不留情:「劉子駿本與夫子是同路人,也厭惡今文經學做派,抨擊博士們分文析字,煩言碎辭。但他的辦法是興古文經,考證儒家經典的原意,結果越做越古,成了新的學閥。到頭來,仍是標立新經,爭立學官。」

    於是就有了王莽、劉歆合作後,轟轟烈烈的改制,來了一場中原之春,先把大漢改沒,又把新朝改滅了。

    第五倫接過話說道:「但夫子卻不同,夫子推薦孔子,言仲尼之道猶四瀆也,經營中國,終入大海,師兄一定記得這句話。」

    侯芭頷首:「夫子遵循的是五經本原,希望能合五經之學識,為現世所用,而非鑽研字句。」

    第五倫拊掌:「然也!夫子說過,孔子聖道在古時有楊、墨之學塞路,多虧了孟子辭而辟之,前路方才暢通。」

    「然而如今的五經博士,竊自比孟子,實則他們才是塞路者!彼輩售偽而假真、羊質而虎皮,甚至忘了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肆意用讖緯之學來曲解五經!」

    作為朋友,劉歆和揚雄就在此分道揚鑣,劉歆想用古文與今文競爭,引回正道。

    而揚雄覺得不管古文今文,經學已經徹底忘了孔聖初心,倒不如立足於五經之根源,來建構新的經學體系。

    說白了,兩個老頭都想做新聖,只是走的路數不同罷了。

    「如此,夫子才效仿《論語》作《法言》,模仿《易》而作《太玄》,乃是要象孟子那樣掃除塞路者,為聖人之道往前走開闢道路。」

    第五倫看著二人,深情地說道:「夫子中道薨殂,剩下的事,便要由吾等來完成。」

    「如今新莽覆滅,太學博士名聲掃地,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兩派互相攻訐,各言其是,使天下士人莫知所從,正好慢慢將其掃除!」

    這就叫趁你病,要你命,若非要等到天下大定,反對勢力抱團才來干,面臨的阻力只會更大。

    第五倫會對五經學派溫水煮青蛙,老博士們不是在苦苦哀求希望能讓五經入卷麼?可以!兩年後的下一次文官選拔,就給他們兩道題,十分的份額。

    然而卻只考經,不考傳,默寫個原文即可,那亂七八糟的家法、師法就不必學了。順便讓古文經、今文經為以誰為標準繼續撕,第五倫會時不時挑撥離間,好分而治之。

    如今的五經學問,幼童拜師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乃是士人們一踏進去,這一生就得交待在其中的職業。第五倫不欲徹底廢黜,只把它變成區區選修課,為了分數要通讀五經,但不求甚解也能應試。

    第五倫道:「既然是要除去塞路者,這滿路的荊棘,焉能只靠學問潛移默化?而沒有刀斧開道?是故時不時,余也要依靠政令強推一些事,想來師兄應能領會余的苦心了。」

    侯芭最早追隨揚雄,對揚子之學的掌握最紮實,第五倫所言,確實是老師的心愿,這才鬆了口氣。

    他還暗暗責怪自己:「就怕魏王會曲解夫子的學問,看來是我擔心多餘了!」

    但侯芭的擔憂確實並非多餘,第五倫今日的話半真半假,他確實要用揚雄的學問打擊五經,但卻根本不打算事後,讓揚子之學,成為新的官方思想!

    ……

    是夜,三人把酒言歡,說的多是過去在宣明里的趣事,沒有再談學術與政治。

    送二人離開後,第五倫卻靠在榻上,喝完醒酒湯後,喃喃自語:


    「老師啊老師,不是我輕蔑你,只是《法言》與《論語》之間,確實有差距,大概差了一整本《孟子》吧……」

    面對侯芭的擔憂,第五倫沒直接回答,只對王隆道:「文山且說說,夫子當年為何厭惡今文經學?」

    王隆應諾:「大王說過,漢武獨尊儒術,其實是讓百家歸一。當是時間也,五經學派尚且還能相互爭鳴,大一統、華夷之辯、大復仇,都於現實政治有所裨益。」

    「可百多年後過去了,今文經學已不復昔日進取,而是暮氣沉沉,博士老儒們沉迷於鑽研字句,除了經、傳以外,衍生的家法、師法日益繁瑣,動輒上百萬言。與其他學派還以鄰為壑,高築壁壘。這一點,夫子和劉歆都曾痛斥批駁過。」

    「但漢家取士,居然是從這樣一群人中挑選,精通五經成了晉升之資。經學博士們做了三公九卿後,又試圖從微言大義中按圖索驥,將古時制度隻言片語,在治國時還原,漢末政治焉能不敗壞?」

    第五倫頷首,確實如此,在出題「漢家氣數已盡」時,他也和王隆等人討論過「國家怎麼變成這個樣子」的話題,前車之覆啊,焉能不鑒。

    單從意識形態上說,漢朝後期的治國思想整個歪了。從漢元帝到漢平帝,半個世紀裡,出身宿儒的朝廷大臣除了爭權奪利,最熱衷的就是改制復古,把皇帝都忽悠瘸了,將秦制視為原罪,承秦制的漢家王霸制度也有罪!

    這可不行,必須改!但改革卻只浮於表面,諸如丞相改名大司徒、御史大夫改名大司空。

    亦或是在漢朝皇帝要保留幾個祖廟上反覆鬥爭,爭了幾代人,終於有了成果,砍掉幾座廟,卻因為漢平帝生病,擔心是祖宗不高興,又改回了最初的模樣。

    好像這麼一改,王朝末期的種種弊端就能迎刃而解,祖宗就會保佑漢朝萬世一系。

    當然,在這些事遭到掌權外戚阻撓而擱置時,清流們就想當然認為:「國家日益敗壞,是因為王道復古還不夠徹底!」

    就跟後世「之所以中東混亂,是因為民主不夠徹底」一套邏輯。

    王隆斥責起劉歆來毫不留情:「劉子駿本與夫子是同路人,也厭惡今文經學做派,抨擊博士們分文析字,煩言碎辭。但他的辦法是興古文經,考證儒家經典的原意,結果越做越古,成了新的學閥。到頭來,仍是標立新經,爭立學官。」

    於是就有了王莽、劉歆合作後,轟轟烈烈的改制,來了一場中原之春,先把大漢改沒,又把新朝改滅了。

    第五倫接過話說道:「但夫子卻不同,夫子推薦孔子,言仲尼之道猶四瀆也,經營中國,終入大海,師兄一定記得這句話。」

    侯芭頷首:「夫子遵循的是五經本原,希望能合五經之學識,為現世所用,而非鑽研字句。」

    第五倫拊掌:「然也!夫子說過,孔子聖道在古時有楊、墨之學塞路,多虧了孟子辭而辟之,前路方才暢通。」

    「然而如今的五經博士,竊自比孟子,實則他們才是塞路者!彼輩售偽而假真、羊質而虎皮,甚至忘了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肆意用讖緯之學來曲解五經!」

    作為朋友,劉歆和揚雄就在此分道揚鑣,劉歆想用古文與今文競爭,引回正道。

    而揚雄覺得不管古文今文,經學已經徹底忘了孔聖初心,倒不如立足於五經之根源,來建構新的經學體系。

    說白了,兩個老頭都想做新聖,只是走的路數不同罷了。

    「如此,夫子才效仿《論語》作《法言》,模仿《易》而作《太玄》,乃是要象孟子那樣掃除塞路者,為聖人之道往前走開闢道路。」

    第五倫看著二人,深情地說道:「夫子中道薨殂,剩下的事,便要由吾等來完成。」

    「如今新莽覆滅,太學博士名聲掃地,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兩派互相攻訐,各言其是,使天下士人莫知所從,正好慢慢將其掃除!」

    這就叫趁你病,要你命,若非要等到天下大定,反對勢力抱團才來干,面臨的阻力只會更大。

    第五倫會對五經學派溫水煮青蛙,老博士們不是在苦苦哀求希望能讓五經入卷麼?可以!兩年後的下一次文官選拔,就給他們兩道題,十分的份額。

    然而卻只考經,不考傳,默寫個原文即可,那亂七八糟的家法、師法就不必學了。順便讓古文經、今文經為以誰為標準繼續撕,第五倫會時不時挑撥離間,好分而治之。

    如今的五經學問,幼童拜師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乃是士人們一踏進去,這一生就得交待在其中的職業。第五倫不欲徹底廢黜,只把它變成區區選修課,為了分數要通讀五經,但不求甚解也能應試。

    第五倫道:「既然是要除去塞路者,這滿路的荊棘,焉能只靠學問潛移默化?而沒有刀斧開道?是故時不時,余也要依靠政令強推一些事,想來師兄應能領會余的苦心了。」

    侯芭最早追隨揚雄,對揚子之學的掌握最紮實,第五倫所言,確實是老師的心愿,這才鬆了口氣。

    他還暗暗責怪自己:「就怕魏王會曲解夫子的學問,看來是我擔心多餘了!」

    但侯芭的擔憂確實並非多餘,第五倫今日的話半真半假,他確實要用揚雄的學問打擊五經,但卻根本不打算事後,讓揚子之學,成為新的官方思想!

    ……

    是夜,三人把酒言歡,說的多是過去在宣明里的趣事,沒有再談學術與政治。

    送二人離開後,第五倫卻靠在榻上,喝完醒酒湯後,喃喃自語:

    「老師啊老師,不是我輕蔑你,只是《法言》與《論語》之間,確實有差距,大概差了一整本《孟子》吧……」

    面對侯芭的擔憂,第五倫沒直接回答,只對王隆道:「文山且說說,夫子當年為何厭惡今文經學?」

    王隆應諾:「大王說過,漢武獨尊儒術,其實是讓百家歸一。當是時間也,五經學派尚且還能相互爭鳴,大一統、華夷之辯、大復仇,都於現實政治有所裨益。」

    「可百多年後過去了,今文經學已不復昔日進取,而是暮氣沉沉,博士老儒們沉迷於鑽研字句,除了經、傳以外,衍生的家法、師法日益繁瑣,動輒上百萬言。與其他學派還以鄰為壑,高築壁壘。這一點,夫子和劉歆都曾痛斥批駁過。」

    「但漢家取士,居然是從這樣一群人中挑選,精通五經成了晉升之資。經學博士們做了三公九卿後,又試圖從微言大義中按圖索驥,將古時制度隻言片語,在治國時還原,漢末政治焉能不敗壞?」

    第五倫頷首,確實如此,在出題「漢家氣數已盡」時,他也和王隆等人討論過「國家怎麼變成這個樣子」的話題,前車之覆啊,焉能不鑒。

    單從意識形態上說,漢朝後期的治國思想整個歪了。從漢元帝到漢平帝,半個世紀裡,出身宿儒的朝廷大臣除了爭權奪利,最熱衷的就是改制復古,把皇帝都忽悠瘸了,將秦制視為原罪,承秦制的漢家王霸制度也有罪!

    這可不行,必須改!但改革卻只浮於表面,諸如丞相改名大司徒、御史大夫改名大司空。

    亦或是在漢朝皇帝要保留幾個祖廟上反覆鬥爭,爭了幾代人,終於有了成果,砍掉幾座廟,卻因為漢平帝生病,擔心是祖宗不高興,又改回了最初的模樣。

    好像這麼一改,王朝末期的種種弊端就能迎刃而解,祖宗就會保佑漢朝萬世一系。

    當然,在這些事遭到掌權外戚阻撓而擱置時,清流們就想當然認為:「國家日益敗壞,是因為王道復古還不夠徹底!」

    就跟後世「之所以中東混亂,是因為民主不夠徹底」一套邏輯。

    王隆斥責起劉歆來毫不留情:「劉子駿本與夫子是同路人,也厭惡今文經學做派,抨擊博士們分文析字,煩言碎辭。但他的辦法是興古文經,考證儒家經典的原意,結果越做越古,成了新的學閥。到頭來,仍是標立新經,爭立學官。」

    於是就有了王莽、劉歆合作後,轟轟烈烈的改制,來了一場中原之春,先把大漢改沒,又把新朝改滅了。

    第五倫接過話說道:「但夫子卻不同,夫子推薦孔子,言仲尼之道猶四瀆也,經營中國,終入大海,師兄一定記得這句話。」

    侯芭頷首:「夫子遵循的是五經本原,希望能合五經之學識,為現世所用,而非鑽研字句。」

    第五倫拊掌:「然也!夫子說過,孔子聖道在古時有楊、墨之學塞路,多虧了孟子辭而辟之,前路方才暢通。」

    「然而如今的五經博士,竊自比孟子,實則他們才是塞路者!彼輩售偽而假真、羊質而虎皮,甚至忘了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肆意用讖緯之學來曲解五經!」

    作為朋友,劉歆和揚雄就在此分道揚鑣,劉歆想用古文與今文競爭,引回正道。

    而揚雄覺得不管古文今文,經學已經徹底忘了孔聖初心,倒不如立足於五經之根源,來建構新的經學體系。

    說白了,兩個老頭都想做新聖,只是走的路數不同罷了。

    「如此,夫子才效仿《論語》作《法言》,模仿《易》而作《太玄》,乃是要象孟子那樣掃除塞路者,為聖人之道往前走開闢道路。」

    第五倫看著二人,深情地說道:「夫子中道薨殂,剩下的事,便要由吾等來完成。」

    「如今新莽覆滅,太學博士名聲掃地,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兩派互相攻訐,各言其是,使天下士人莫知所從,正好慢慢將其掃除!」

    這就叫趁你病,要你命,若非要等到天下大定,反對勢力抱團才來干,面臨的阻力只會更大。

    第五倫會對五經學派溫水煮青蛙,老博士們不是在苦苦哀求希望能讓五經入卷麼?可以!兩年後的下一次文官選拔,就給他們兩道題,十分的份額。

    然而卻只考經,不考傳,默寫個原文即可,那亂七八糟的家法、師法就不必學了。順便讓古文經、今文經為以誰為標準繼續撕,第五倫會時不時挑撥離間,好分而治之。

    如今的五經學問,幼童拜師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乃是士人們一踏進去,這一生就得交待在其中的職業。第五倫不欲徹底廢黜,只把它變成區區選修課,為了分數要通讀五經,但不求甚解也能應試。

    第五倫道:「既然是要除去塞路者,這滿路的荊棘,焉能只靠學問潛移默化?而沒有刀斧開道?是故時不時,余也要依靠政令強推一些事,想來師兄應能領會余的苦心了。」

    侯芭最早追隨揚雄,對揚子之學的掌握最紮實,第五倫所言,確實是老師的心愿,這才鬆了口氣。

    他還暗暗責怪自己:「就怕魏王會曲解夫子的學問,看來是我擔心多餘了!」

    但侯芭的擔憂確實並非多餘,第五倫今日的話半真半假,他確實要用揚雄的學問打擊五經,但卻根本不打算事後,讓揚子之學,成為新的官方思想!

    ……

    是夜,三人把酒言歡,說的多是過去在宣明里的趣事,沒有再談學術與政治。

    送二人離開後,第五倫卻靠在榻上,喝完醒酒湯後,喃喃自語:

    「老師啊老師,不是我輕蔑你,只是《法言》與《論語》之間,確實有差距,大概差了一整本《孟子》吧……」

    面對侯芭的擔憂,第五倫沒直接回答,只對王隆道:「文山且說說,夫子當年為何厭惡今文經學?」

    王隆應諾:「大王說過,漢武獨尊儒術,其實是讓百家歸一。當是時間也,五經學派尚且還能相互爭鳴,大一統、華夷之辯、大復仇,都於現實政治有所裨益。」

    「可百多年後過去了,今文經學已不復昔日進取,而是暮氣沉沉,博士老儒們沉迷於鑽研字句,除了經、傳以外,衍生的家法、師法日益繁瑣,動輒上百萬言。與其他學派還以鄰為壑,高築壁壘。這一點,夫子和劉歆都曾痛斥批駁過。」

    「但漢家取士,居然是從這樣一群人中挑選,精通五經成了晉升之資。經學博士們做了三公九卿後,又試圖從微言大義中按圖索驥,將古時制度隻言片語,在治國時還原,漢末政治焉能不敗壞?」

    第五倫頷首,確實如此,在出題「漢家氣數已盡」時,他也和王隆等人討論過「國家怎麼變成這個樣子」的話題,前車之覆啊,焉能不鑒。

    單從意識形態上說,漢朝後期的治國思想整個歪了。從漢元帝到漢平帝,半個世紀裡,出身宿儒的朝廷大臣除了爭權奪利,最熱衷的就是改制復古,把皇帝都忽悠瘸了,將秦制視為原罪,承秦制的漢家王霸制度也有罪!

    這可不行,必須改!但改革卻只浮於表面,諸如丞相改名大司徒、御史大夫改名大司空。

    亦或是在漢朝皇帝要保留幾個祖廟上反覆鬥爭,爭了幾代人,終於有了成果,砍掉幾座廟,卻因為漢平帝生病,擔心是祖宗不高興,又改回了最初的模樣。

    好像這麼一改,王朝末期的種種弊端就能迎刃而解,祖宗就會保佑漢朝萬世一系。

    當然,在這些事遭到掌權外戚阻撓而擱置時,清流們就想當然認為:「國家日益敗壞,是因為王道復古還不夠徹底!」

    就跟後世「之所以中東混亂,是因為民主不夠徹底」一套邏輯。

    王隆斥責起劉歆來毫不留情:「劉子駿本與夫子是同路人,也厭惡今文經學做派,抨擊博士們分文析字,煩言碎辭。但他的辦法是興古文經,考證儒家經典的原意,結果越做越古,成了新的學閥。到頭來,仍是標立新經,爭立學官。」

    於是就有了王莽、劉歆合作後,轟轟烈烈的改制,來了一場中原之春,先把大漢改沒,又把新朝改滅了。

    第五倫接過話說道:「但夫子卻不同,夫子推薦孔子,言仲尼之道猶四瀆也,經營中國,終入大海,師兄一定記得這句話。」

    侯芭頷首:「夫子遵循的是五經本原,希望能合五經之學識,為現世所用,而非鑽研字句。」

    第五倫拊掌:「然也!夫子說過,孔子聖道在古時有楊、墨之學塞路,多虧了孟子辭而辟之,前路方才暢通。」

    「然而如今的五經博士,竊自比孟子,實則他們才是塞路者!彼輩售偽而假真、羊質而虎皮,甚至忘了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肆意用讖緯之學來曲解五經!」

    作為朋友,劉歆和揚雄就在此分道揚鑣,劉歆想用古文與今文競爭,引回正道。

    而揚雄覺得不管古文今文,經學已經徹底忘了孔聖初心,倒不如立足於五經之根源,來建構新的經學體系。

    說白了,兩個老頭都想做新聖,只是走的路數不同罷了。

    「如此,夫子才效仿《論語》作《法言》,模仿《易》而作《太玄》,乃是要象孟子那樣掃除塞路者,為聖人之道往前走開闢道路。」

    第五倫看著二人,深情地說道:「夫子中道薨殂,剩下的事,便要由吾等來完成。」

    「如今新莽覆滅,太學博士名聲掃地,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兩派互相攻訐,各言其是,使天下士人莫知所從,正好慢慢將其掃除!」

    這就叫趁你病,要你命,若非要等到天下大定,反對勢力抱團才來干,面臨的阻力只會更大。

    第五倫會對五經學派溫水煮青蛙,老博士們不是在苦苦哀求希望能讓五經入卷麼?可以!兩年後的下一次文官選拔,就給他們兩道題,十分的份額。

    然而卻只考經,不考傳,默寫個原文即可,那亂七八糟的家法、師法就不必學了。順便讓古文經、今文經為以誰為標準繼續撕,第五倫會時不時挑撥離間,好分而治之。

    如今的五經學問,幼童拜師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乃是士人們一踏進去,這一生就得交待在其中的職業。第五倫不欲徹底廢黜,只把它變成區區選修課,為了分數要通讀五經,但不求甚解也能應試。

    第五倫道:「既然是要除去塞路者,這滿路的荊棘,焉能只靠學問潛移默化?而沒有刀斧開道?是故時不時,余也要依靠政令強推一些事,想來師兄應能領會余的苦心了。」

    侯芭最早追隨揚雄,對揚子之學的掌握最紮實,第五倫所言,確實是老師的心愿,這才鬆了口氣。

    他還暗暗責怪自己:「就怕魏王會曲解夫子的學問,看來是我擔心多餘了!」

    但侯芭的擔憂確實並非多餘,第五倫今日的話半真半假,他確實要用揚雄的學問打擊五經,但卻根本不打算事後,讓揚子之學,成為新的官方思想!

    ……

    是夜,三人把酒言歡,說的多是過去在宣明里的趣事,沒有再談學術與政治。

    送二人離開後,第五倫卻靠在榻上,喝完醒酒湯後,喃喃自語:

    「老師啊老師,不是我輕蔑你,只是《法言》與《論語》之間,確實有差距,大概差了一整本《孟子》吧……」

    面對侯芭的擔憂,第五倫沒直接回答,只對王隆道:「文山且說說,夫子當年為何厭惡今文經學?」

    王隆應諾:「大王說過,漢武獨尊儒術,其實是讓百家歸一。當是時間也,五經學派尚且還能相互爭鳴,大一統、華夷之辯、大復仇,都於現實政治有所裨益。」

    「可百多年後過去了,今文經學已不復昔日進取,而是暮氣沉沉,博士老儒們沉迷於鑽研字句,除了經、傳以外,衍生的家法、師法日益繁瑣,動輒上百萬言。與其他學派還以鄰為壑,高築壁壘。這一點,夫子和劉歆都曾痛斥批駁過。」

    「但漢家取士,居然是從這樣一群人中挑選,精通五經成了晉升之資。經學博士們做了三公九卿後,又試圖從微言大義中按圖索驥,將古時制度隻言片語,在治國時還原,漢末政治焉能不敗壞?」

    第五倫頷首,確實如此,在出題「漢家氣數已盡」時,他也和王隆等人討論過「國家怎麼變成這個樣子」的話題,前車之覆啊,焉能不鑒。

    單從意識形態上說,漢朝後期的治國思想整個歪了。從漢元帝到漢平帝,半個世紀裡,出身宿儒的朝廷大臣除了爭權奪利,最熱衷的就是改制復古,把皇帝都忽悠瘸了,將秦制視為原罪,承秦制的漢家王霸制度也有罪!

    這可不行,必須改!但改革卻只浮於表面,諸如丞相改名大司徒、御史大夫改名大司空。

    亦或是在漢朝皇帝要保留幾個祖廟上反覆鬥爭,爭了幾代人,終於有了成果,砍掉幾座廟,卻因為漢平帝生病,擔心是祖宗不高興,又改回了最初的模樣。

    好像這麼一改,王朝末期的種種弊端就能迎刃而解,祖宗就會保佑漢朝萬世一系。

    當然,在這些事遭到掌權外戚阻撓而擱置時,清流們就想當然認為:「國家日益敗壞,是因為王道復古還不夠徹底!」

    就跟後世「之所以中東混亂,是因為民主不夠徹底」一套邏輯。

    王隆斥責起劉歆來毫不留情:「劉子駿本與夫子是同路人,也厭惡今文經學做派,抨擊博士們分文析字,煩言碎辭。但他的辦法是興古文經,考證儒家經典的原意,結果越做越古,成了新的學閥。到頭來,仍是標立新經,爭立學官。」

    於是就有了王莽、劉歆合作後,轟轟烈烈的改制,來了一場中原之春,先把大漢改沒,又把新朝改滅了。

    第五倫接過話說道:「但夫子卻不同,夫子推薦孔子,言仲尼之道猶四瀆也,經營中國,終入大海,師兄一定記得這句話。」

    侯芭頷首:「夫子遵循的是五經本原,希望能合五經之學識,為現世所用,而非鑽研字句。」

    第五倫拊掌:「然也!夫子說過,孔子聖道在古時有楊、墨之學塞路,多虧了孟子辭而辟之,前路方才暢通。」

    「然而如今的五經博士,竊自比孟子,實則他們才是塞路者!彼輩售偽而假真、羊質而虎皮,甚至忘了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肆意用讖緯之學來曲解五經!」

    作為朋友,劉歆和揚雄就在此分道揚鑣,劉歆想用古文與今文競爭,引回正道。

    而揚雄覺得不管古文今文,經學已經徹底忘了孔聖初心,倒不如立足於五經之根源,來建構新的經學體系。

    說白了,兩個老頭都想做新聖,只是走的路數不同罷了。

    「如此,夫子才效仿《論語》作《法言》,模仿《易》而作《太玄》,乃是要象孟子那樣掃除塞路者,為聖人之道往前走開闢道路。」

    第五倫看著二人,深情地說道:「夫子中道薨殂,剩下的事,便要由吾等來完成。」

    「如今新莽覆滅,太學博士名聲掃地,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兩派互相攻訐,各言其是,使天下士人莫知所從,正好慢慢將其掃除!」

    這就叫趁你病,要你命,若非要等到天下大定,反對勢力抱團才來干,面臨的阻力只會更大。

    第五倫會對五經學派溫水煮青蛙,老博士們不是在苦苦哀求希望能讓五經入卷麼?可以!兩年後的下一次文官選拔,就給他們兩道題,十分的份額。

    然而卻只考經,不考傳,默寫個原文即可,那亂七八糟的家法、師法就不必學了。順便讓古文經、今文經為以誰為標準繼續撕,第五倫會時不時挑撥離間,好分而治之。

    如今的五經學問,幼童拜師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乃是士人們一踏進去,這一生就得交待在其中的職業。第五倫不欲徹底廢黜,只把它變成區區選修課,為了分數要通讀五經,但不求甚解也能應試。

    第五倫道:「既然是要除去塞路者,這滿路的荊棘,焉能只靠學問潛移默化?而沒有刀斧開道?是故時不時,余也要依靠政令強推一些事,想來師兄應能領會余的苦心了。」

    侯芭最早追隨揚雄,對揚子之學的掌握最紮實,第五倫所言,確實是老師的心愿,這才鬆了口氣。

    他還暗暗責怪自己:「就怕魏王會曲解夫子的學問,看來是我擔心多餘了!」

    但侯芭的擔憂確實並非多餘,第五倫今日的話半真半假,他確實要用揚雄的學問打擊五經,但卻根本不打算事後,讓揚子之學,成為新的官方思想!

    ……

    是夜,三人把酒言歡,說的多是過去在宣明里的趣事,沒有再談學術與政治。

    送二人離開後,第五倫卻靠在榻上,喝完醒酒湯後,喃喃自語:

    「老師啊老師,不是我輕蔑你,只是《法言》與《論語》之間,確實有差距,大概差了一整本《孟子》吧……」

    測試廣告2



第371章 馮衍  
相關:  新書七月新番  漢闕  新書  戰國明月  秦吏  春秋我為王    逐仚  種菜骷髏的異域開荒  鷹視狼顧  我在大唐賣燒烤  名偵探世界的武者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po18文學網新書第五倫王莽劉秀第371章 馮衍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新書第五倫王莽劉秀"
360搜"新書第五倫王莽劉秀"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87s 3.7874MB